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家董纯才回乡调研记

汪洋 黄石档案 2022-10-15


点击篮字
关注我们


故乡情怀


董纯才,1905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冶县(今黄石市西塞山区)道仕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最早翻译前苏联作家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等作品的中国人,也是中国最早提出宣传科学精神的科普理论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曾任职教育部党组书记,但是从未放弃科普创作与研究。


1986年5月12日至16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全国政协教育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率全国政协教育组、民进中央、全国教育工会教育联合调查组一行五人,到湖北黄石市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查。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01

一丝不苟为教育


1986年5月14日调查组一行在黄石大理石厂调研企业教育。董纯才(左三)


      他自10多岁离开西塞山道士洑赴武汉、上海求学之后,60多年没有踏上故乡这片热土。这是他60年后首次回到家乡。当他踏上故土时,看到故乡“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心情激动不已,当即赋《西塞山》五言律诗一首“西塞山头秀,桃花洞底幽。牡丹飘粉彩,修竹萃云稠。江面千帆过,堤边百柳柔。沧桑逐巨变,黄石立中流。”充分抒发出他对故乡的赤子情怀。


       董纯才当时已81岁的高龄,不辞辛劳,分别到中专、技校、大冶铁矿、大理石厂、西塞乡等地实地调查。董老作为调查组组长,每到一处,他同普通工作人员—样,调查、座谈、听课、走访、做笔记,都非常认真。他说,只有这样深入调查了解,才能为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在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后,他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教育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他说,有些地方和某些部门还有一些同志,总认为生产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关心经济多于关心教育。大家需要改变对发展教育和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我们应当反复宣传: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而发展教育又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也越高。当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阻力的情况下,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经济的关键的情况下,发展教育就成为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知识的获得,主要靠学习,靠受教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教育经费也列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教育投资的增长和经济收益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对于如何配合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劳动人事制度的同步改革和技工教育情况,董纯才认为,黄石市是国家重工业生产基地,拥有生产企业数百家,职业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质上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教育。因为职工的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目的都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受教育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收益越多。他还举了一个例子,1984年去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调查时,厂里的工人告诉他,由于一个工人按错了电动阀门开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所以说进行教育培训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次的调研,他向中央写出调查报告和建议,为国家教委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02

心系家乡桑梓情


调查组一行在西塞中学与部分教师代表和西塞乡领导乡亲合影 


       在调研期间,董老特地回到了出生地看了看。他深情地抚摸着故乡的泥土,告诉家乡的人,西塞山乡土壤很适合种柑橘,湖泊适合养鱼,那就种植柑橘或者植树造林,养鱼、种菜,这样可以绿化祖国大地,又可增加经济收益,一举两得。他建议,针对地少人多的村,采取移民政策,让一部分村民迁移到荒山上去种柑橘或造林,农民不习惯离开本村本土,可先行试点,先动员一两户开荒种橘致富,作出榜样,再动员其他村民。不管种什么养什么都要靠科学技术,培养橘农、渔民、菜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他们致富的金钥匙,可以在西塞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经费可由各村投资,特别要靠富村、富户投资兴学,培养一大批本乡本土的各级各类科学技术人才。他还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情况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越来越需要各类建设人才,所有这些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技术下乡,见效是很快的。农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教育不仅要面向城市,还要面向农村,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这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是为子孙后代长远设想的大计,也是我们真正听党的话,“团结奋斗、再展宏图”,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大计。


       在西塞乡举行座谈时,他还特地请来了当年的儿时伙伴,耄耋老人们握着手久久不愿松开,共同回忆了儿时乐趣。董老随即朗诵了在1984年7月创作的《乡思》:


思故土,

梦旧游。

荒村三旧镇,

逝水付东流。

炉火熔钢冶铁汉,

钢城黄石新春秋。

鲲鹏展翅九万里,

铁汉雄心谋远猷。


       董纯才还为湖北师范学院一千多名师生作了题为《发展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报告。就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问题、企业教育问题,与大冶铁矿的教师代表和大理石厂领导进行了交谈和商讨。


03

廉洁奉公伴终生


时任副市长余旦溪(右一)向董纯才(左一)汇报黄石教育工作情况  


      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曾经是陶行知学生的董纯才,把它作为一生奉行的人生准则。他为人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为政清廉,克已奉公;他为人宽厚,谦虚诚恳;他生活朴素,工作求实;他生不争利,甚至做到了死不占地,切实履行了一位伟大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1981年,应日本友人的邀请,他率团出访,要求全体代表团成员一定要保持人格和国格。归国时,即使是带回友人赠送的书籍、礼品,他都要集中起来,设展览室,作为长期保管以供展览,一件也不占为已有。


      在黄石开展调研工作期间,因年老体弱,劳累过度,引起了心脏病复发,然而当病情稍有好转后,他仍然想到的是工作,想到的是不能给故乡添麻烦。他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继续进行教育改革调研,不要为他分散精力,同时还谢绝了黄石市政府、市政协、市教委等有关人员的陪同照顾。当调研工作结束要离开黄石时,黄石大理石厂为了表达,对他指点厂矿企业教育的感激之情,赠送他一块大理石桌面,然而他当即很严肃地说:“我从四川到武汉,沿途没有收人家一件礼品,绝不能破这个例,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请完璧归赵。”在他离开黄石回北京的时候,作诗一首送给黄石儿女,《回乡有感》:


       少小离家白头还,天翻地覆新故园。

       铁水急泻似江水,钢花纷飞千万年。

       山山水水献天宝,厂厂矿矿翻两番。

       钢城儿女志报国,创业勇攀高峰巅。


董纯才于1990年5月22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将遗体捐送协和医院或中国医科大学解剖,作为对祖国最后的奉献。当代教育知名人士吕行伟,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悼念文章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我国普通教育战线的领导人不少,然而像董纯才同志那样,影响之大,时间之长,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董纯才同志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把—切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光辉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他—生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以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

  

董纯才为黄石市教育志题字



黄石市少年儿童“小五年计划”


李南俊:人生征途始于书


几封书信,一段往事


作者:汪洋

编辑:卢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